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& Pixabay & Freepik
最新消息

最新消息

數位轉型不休止! 《紐約時報》國際總裁:「好新聞就是好生意。」

發佈日期: 類別: 點閱數:168

heart文崗代理紐約時報與政治大學產創總中心合作舉辦「產創論壇- 數位轉型」國際總裁分享《紐約時報》數位轉經驗。

【產創總中心訊】
《紐約時報》(以下簡稱《紐時》)的數位轉型,是一場尚未結束的變革,而唯一不變的,是獨立媒體帶領讀者了解真相的精神。

擁有30年媒體產業經驗的《紐時》國際總裁Stephen Dunbar Johnson於23日下午蒞臨本校參與產創論壇,分享該報如何挺過產業威脅,在媒體百家齊鳴的數位匯流世代下,勇敢跨出訂閱制的第一步,改革新聞室的內部組織,並善用科技提供多樣高品質的內容增加收益,打造具競爭力的數位新聞產業。

本場論壇上半場由Stephen的演講揭開序幕,下半場則由本校產創中心營運長鄭至甫主持對談,針對演講內容探討《紐時》的數位轉型,並開放聽眾提問,現場提問者不乏有外界媒體記者與本校學生,一問一答的反應相當熱烈。

「好新聞就是好生意。」當大多數媒體選擇減少投資,《紐時》則反其道而行,繼續增加新聞的投資。Stephen表示,《紐時》投入的人才和資金,足以表現自身的品牌價值,並讓人們理解《紐約時報》內容的獨特之處與價值。他發現,讀者肯定媒體能給予高品質的新聞內容時,他們才會願意支付訂閱費用。

重塑新聞業的數位力量以創造利潤,至關重要。由於傳統上認為,人們傾向免費的內容,並不會願意額外付費閱讀新聞,所以當時外界並不看好《紐時》採付費制度作為營收來源。不過,該報仍於2011年決定從仰賴廣告為主的商業模式,轉型為數位內容付費訂閱制,成效斐然。

Stephen認為,科技可擴大新聞媒體的影響力。「新聞並沒有改變,記者們依然在現場捕捉畫面,只不過現在他們能透過科技輔助,打造『雙贏』的局面。」他補充,《紐時》的記者並不會將紙媒與數位平臺劃分為二,區分何種故事適合放置哪項媒介。對他們而言,高品質的新聞內容才是重點。

《紐時》的新聞編輯室轉型,也是數位變革的關鍵要素。該報的圖片、視覺、攝影等團隊們精心製作多樣的數位內容,吸引更多的閱聽眾。以Podcast為例,其每日收聽人數達約為 700 萬人,總下載量超過 30 億次。《紐時》除了經營訂閱新聞的客群外,也將事業版圖拓至填字遊戲,運用數位平臺發展多元的新型商業模式。

新聞業的顛覆性變革最初源自於Google所帶來的衝擊。1998 年聖誕節前夕,《紐時》的報紙的廣告收入達 10 億美元,商機可觀。然而,同年Google前身Backrub成立,數位時代啟航,過去以傳統紙媒營運的《紐約時報》開始面臨生存威脅。隨著報紙的印刷壟斷鬆動,數位媒介逐漸成為閱聽眾取得資訊的新型管道。各式各樣的數位平臺消除進入壁壘,也使得內容的邊際成本降為零。此外,Google的行銷定位模式,大大影響原本的廣告經濟來源,新聞產業結構就此從根本上發生巨大變革。

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迫使《紐時》正式走向數位轉型。2009年雷曼兄弟倒閉的一年內,《紐時》失去了30% 的平面廣告。險渡危機後,《紐時》意識到,傳統媒體舊有的業務模式已一一被打破,過去所依賴的廣告來源終會消逝,若要維持新聞室的使命,就必須做出改變。

「我們的使命為尋求真相,幫助人們理解這個世界。」Stephen表示,《紐時》致力於挖掘事實,以批判的角度報導國際的社會議題,儘管犀利的報導風格使其網站遭中國封鎖,讀者無法於該國境內瀏覽文章,但他們依然負起獨立媒體的責任,不受任何黨派以及利益團體影響,傳遞正確訊息。

做為新聞系的學生,該如何面對臺灣惡劣的媒體就業環境?「一定有個位置是適合你的。」Stephen鼓勵學生多方嘗試不同的媒體組織,找尋能發揮自我長處的舞臺,繼續往前邁進。

新聞轉載自政大產創總中心

原文網址: https://www.nccu.edu.tw/p/404-1000-15292.php?Lang=zh-tw

CONCERT 產品歡迎訂購 https://concert.stpi.narl.org.tw/database/85

     

     

 

回到最上